在一天假日早晨,小明難得的早起跟老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,一路上,叫賣聲不絕於耳。
「來呦~鳳梨哦~青菜哦~便宜又好吃!快來看看呦!」
老媽掃了一眼攤販上的鳳梨,「唉,現在的鳳梨不是當季盛產,又貴又酸,不要買好了。」隨後又看到一旁的蘋果,隨手挑了幾顆,回過頭把小明叫上前:「這時候的蘋果不管怎麼買都好吃,來,幫我拿這袋。」
小明疑惑的問:「水果的產季都是怎麼看的啊?」
「產季哦,作物生長、生產都有自己的時間表,農夫的工作就是要按照農作物生長的時節去栽種、養護,這樣長出來的水果瓜菜才會特別好吃。雖然說現在基因改造技術很厲害,但基改的作物雖然產量多、沒有季節限制,相較之下也就沒有當季的那麼的天然。」老媽談到農作,便眉飛色舞了起來,「以前啊,你阿公要下田耕作,每天一定要看的就是農民曆。」
「啊?農民曆?」小明疑惑的抓頭,「農民曆不就是以前人們會拿來看良辰吉時的嗎?」
「對啊,但其實農民曆上面還有一項大家常常會看的資訊,就是節氣。一年有24個節氣,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農務要忙呢~」老媽一邊解釋,一邊手上又抓了一把空心菜,「老闆這個也要。」
「哦~我們老師有教過節氣,那不是以前人在看的嗎?感覺現代大家很少在用了。」小明順手接過老媽塞過來的大包小包。
「現在農夫也還是多少會看,平常沒有在務農的當然不會看啊,節氣除了對農務很重要之外,有些關於節氣的諺語也十分的有趣呢!像『驚蟄聞雷米似泥』,就是說驚蟄打雷的話,那年稻作會豐收。噢,還有現在有些節日,像是冬至、清明,也是按照節氣時間制定的呢。」
「我只知道冬至會吃湯圓,然後清明我們都要回鄉下掃墓~所以照這樣來看,原來節氣到現在也還是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啊~話說回來,老媽妳別再買啦,我的手上已經十幾包啦!!」小明苦著臉看著老媽又走向下一個攤販。
「年輕人提個東西就大呼小叫的,難得今天有苦力跟我出門,當然要買個夠啊~下禮拜再陪我來吧~」
「……才不要。」小明小聲嘀咕,無奈地邁開腳步跟上老媽。
24節氣與農業的關係
在古代,因為是農業社會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,因此須有一套因應氣候與季節變化的準則來指導農業的工作,讓農民們知道播種、耕作……等農事工作的時序。而24節氣就是古人歷經長時間觀察紀錄的智慧結晶。一直到現在,24節氣除了指導著農事時序之外,更與華人世界的生活有著密切關聯。許多耳熟能詳的節日都是按照24節氣所制定的,像是一定要吃湯圓的冬至,以及祭祖掃墓的清明。
24節氣是如何制訂的?
24節氣的定位法分「平氣法」和「定氣法」兩種。「平氣法」是將全年日數平分為24等分,而現行使用的「定氣法」,則以太陽經度視行15度來定位24節氣,兩者稍有差別,但其精隨無異。
融合兩種定位法簡單說明中氣與節氣之區別。每個節氣間隔差不多是半個月,如果將太陽和地球一整年的相對位置想像成一個圓,冬至為起點,先將一年的時間平分為12等分,每個分點稱為「中氣」,再將兩個中氣間的角度等分,其分點稱為「節氣」,12個中氣加12個節氣,便稱為24節氣。
24節氣圓盤表
由於24節氣是古人按中國黃河流域的氣候寒暑變化而制定,因此與台灣的氣候仍有些許落差,但依然是農夫們在安排農作行事曆時的重要依據。老一輩常掛在嘴邊的俗諺,很多與節氣都有關係,像是:「驚蟄聞雷米似泥」、「立春落雨透清明」、「小暑過,一日熱三分」……等等。
24節氣分別是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。若將每個節氣各取一字,按先後順序編成口訣,便是:「春雨驚春清穀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,秋處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」短短幾句話,便能將節氣,這世世代代人們所累積的智慧,全部囊括進去,也更加地突顯節氣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,至今仍未改變。
24節氣口訣